东方文艺网

主页 > 生活 >

济南民俗文化

济南民俗文化

 

鼓子秧歌

  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东鲁北平原的商河地区,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。鼓子秧歌源于北宋,成于明,盛于清。据当地著名老艺人说,北宋年间,商河一带连年受灾,包公从河南到此放粮,赈济灾民,并由他的属下把鼓子秧歌传授给当地百姓。后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就跑起秧歌,以示对包公的感激之情,流传至今,相沿成俗。鼓子秧歌在商河民间上至老者下至少儿都爱学会跳。全县21个乡镇,八百多个村都能组织秧歌队。秧歌队伍中有伞头、鼓子、棒槌、腊花、丑角五种角色……[详细]

 

济南民俗文化

 

济南羽毛画

  羽毛画是中国独创的传统工艺,采用优质养殖家禽羽毛为原材料,以浮雕方式手工制作,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。山东济南的羽毛画作品,设计新颖,底色自然流畅,色泽丰富鲜艳且永不褪色。曾多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,被誉为“泉城老虎”。羽毛画最初是本世纪60年代初期,由济南工艺美术总厂创立的。最初,仅仅用来制作一些小件如书签、贺年片之类,工艺上也只采取平贴办法。投入市场后,颇受群众欢迎,并有小量外商订货。随后,便组织部分画……[详细]

 

济南民俗文化

 

章丘芯子

  飘色,又称抬阁、芯子。集服饰、色彩、化妆、装饰、表演和金属工艺等技艺于一身,具有造型美、色彩美、装饰美和工艺美的特点,是民间艺术百花园的一朵奇葩。章丘芯子起源于明朝,是受颤轿的启迪,起初人们为了驱逐邪魔祈求吉祥,将男女儿童扮成神话中的天神形象,在扎制的平台上或方桌上舞动,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。章丘芯子《三小赶脚》和《三打白骨精》既保留了民间传统艺术精髓,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,又糅合了杂技、化妆、服饰等技艺,……[详细]

 

济南民俗文化

 

加鼓通

  宋柳沟是著名民间舞蹈“加鼓通”的发源地。宋柳沟“加鼓通”是山东省著名民间舞蹈,起源于北宋末年,盛行于明清时期,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。“加鼓通”动作诙谐、节奏强烈,表演风趣火爆,道具独特,打击乐曲、舞蹈韵律中蕴含着荡人心魄的内在魅力。当地人不仅爱看,而且爱跳。“加鼓通”的来源:一说北宋徽宗、钦宗被契丹人俘虏后,对其二人适用刑罚“走鏊子”,如此酷刑惊动上天,下起大雨将鏊子淋凉,徽、钦二帝免予受刑。后人们认为来回蹦跳走……[详细]

 

济南民俗文化

 

莱芜梆子

  莱芜梆子,又名莱芜讴,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剧种,已有二百多年历史,是中国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中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艺术。莱芜梆子以莱芜为中心的鲁中腹地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,具有很强的心理凝聚力,它代表了爽直粗壮的泰沂山区人民的性格特点。因此深受山东省莱芜及周边地区群众的喜爱和欢迎,被人们亲切地称为“家乡戏”。2008年,莱芜梆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莱芜梆子的剧种起源有三种说法:一是由流行于鲁西南一带的梆子腔演……[详细]

 
 

手龙绣球灯

  “绣球灯”起源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境内的赵营村,是以手龙和绣球灯为道具,以武术和民艺相结合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。早在明末清初(公元1616年)的近400年前,在长清赵营村,组有武术团,武术团以武打动作为主,添加上民间春节扮玩的戏耍动作,编排了一套粗犷有力、洒脱豪放的手龙绣球舞。人们以竹条扎制的手龙和绣球灯在有节奏的锣鼓声中尽情玩耍,随着时间的推移,历经漫长的400余年,玩耍的人们不断加工、整理,使“手龙绣球舞”日臻完善……[详细]

 
 

李开先的传说故事

(责任编辑:admin)